- 黄建莺;
推动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缓解“三农”金融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探究数字金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极具必要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数字金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近十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均值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后回升的态势,并且我国数字金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总指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数字金融素养、支持农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2025年16期 No.108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子瑞;
绿色金融通过利用市场运行规则构建环境成本内部化机制,其核心在于将生态要素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变量。传统经济模式因缺乏环境成本约束,致使资源配置偏离最优路径。金融机构借助创新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将碳排放等指标与融资成本进行动态关联,促使企业调整生产决策机制。政策层面通过实施差异化资本监管框架,引导金融资源向低碳领域配置。碳交易市场的资产化创新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环境数据确权与价值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绿色金融体系仍面临政策协同性不足、传统产业转型支持机制缺位等结构性矛盾。此外,区域市场分割以及投资者短期偏好,导致价格信号传导受阻。为解决这些问题,需构建弹性化的制度框架,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机制从外生政策干预向内生市场驱动转变,逐步形成具有自组织特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2025年16期 No.1084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欢;
当前,企业金融化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也日益明显,较多的企业呈现“脱实向虚”态势,引起了政府和监管部门重视。研究发现,央地金融监管缺失是导致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因素。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在政策落实效能及专业权威方面有待提升;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则面临监管职责待明晰、监管力度待强化、规范体系待完善等问题,客观上使得实体企业得以利用制度间隙扩大金融化规模。为抑制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完善央地金融监管协同体制改革,组建相关机构统一监管,优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健全央地金融监管协同统计监测口径,制定统一标准,建立共享平台,运用现代技术;平衡央地金融监管权责,中央制定统一政策,地方灵活执行并上报信息,建立沟通反馈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助力实体企业回归本源,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2025年16期 No.1084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庞婷;申洪源;
数字普惠金融兼具技术创新性与服务普惠性特征,在缓解农村金融抑制、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采用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普惠金融支持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固定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从时空双重维度深入探究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正向影响,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中部地区效应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相对较弱。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完善农村数字金融系统性政策协同机制,因地制宜实施政策,开发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提供新动力。
2025年16期 No.1084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包苏昱;
期权交易不仅涉及对标的资产价格变动方向的判断,还与标的资产的价格变动幅度和时间因素密切相关,而期货交易主要侧重于对标的资产价格变动方向的判断,二者在套期保值效果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特征。本文以期权时间价值递减规律为研究视角,深入剖析期权套期保值的典型应用场景,系统阐释市场研判在期权套期保值策略选择中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期权和期货套期保值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助力实体企业依据自身经营条件和市场形势,选择适宜的套期保值工具,以实现稳健经营目标。
2025年16期 No.108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蓓菁;
本文聚焦中国农村养老金融领域,系统剖析其发展现状、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养老金融体系存在服务覆盖面狭窄、产品供给结构单一、服务效能不足、金融素养水平偏低及基础设施配置滞后等结构性矛盾。基于上述问题,研究提出构建多层次政策协同体系、创新适老化金融产品谱系、实施精准化金融教育工程、完善立体化服务网络架构以及健全穿透式监管机制等系统性解决方案。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典型案例深度剖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为农村养老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模式,以期为推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No.1084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明洋;王月;
小微企业作为地方企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属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发挥显著作用。数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缓解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整合企业多维度数据,金融机构可精准评估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与还款能力,进而提升贷款审批效率,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然而,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在服务吉林省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省内部分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网络覆盖范围有限且终端设备配备不足;同时,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淡薄、能力欠缺,难以适配数字金融服务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文章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完善信用体系以及创新监管模式等策略,以期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吉林省小微企业融资,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No.1084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捷思;
本文梳理了我国ESG基金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并以南方基金及其产品为例展开研究,探究中国ESG基金发展的核心矛盾及解决对策,为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推动ESG投资的健康发展。
2025年16期 No.1084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鹏;徐镜善;
仅考察单个指标难以深入分析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性,更无法反映城市空间差异及动态演变规律。为此,本文构建了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集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五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评价指标;从资金供应、信贷规模、金融可获得性三个方面对金融发展进行评价。二者结合,形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采用动态耦合协调度(CCD)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金融发展的协调状况。结果显示,北京、天津的协调程度较高,平均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9080、0.8596,处于优质协调等级;而其他城市的协调程度相对较低,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差异。研究结论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依据各城市的特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金融创新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方案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的措施,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025年16期 No.1084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阿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激活传统文化现代生命力的重要路径。当前,非遗传承面临本真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价值冲突、产业结构失衡及多方主体协同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亟须构建系统性发展框架。本文基于文化资源供给与创意转化的互构关系,分析非遗传承生态重构与文创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揭示经济转化效率与文化生态失衡的风险。研究提出:通过建立三维价值评估体系实现非遗资源的产业化分级开发,创新“传承人工作室+企业”的集群化运营架构,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传承人受益的利益分配机制,借助区块链与数字化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并构建非遗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模式。该路径既维系非遗文化本真性,又通过创意转化、产业协同与技术赋能释放经济价值,为推动非遗在当代语境下的可持续传承与文化经济双向赋能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16期 No.1084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琳;
为探究农产品直播电商渠道运营的数字化赋能优化路径,本研究首先剖析农产品直播电商的多元渠道生态格局与主体特征,进而深入分析当前直播电商在技术赋能、供应链效率、私域运营以及品控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全链条数字工具应用、数字生态体系重构、多元渠道协同发展以及标准化品控体系建设等对策。本研究旨在为农产品直播电商突破传统低效营销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指引,增强消费者信任,推动农产品电商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上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5年16期 No.1084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通明;
本文聚焦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对广西芒编家居产品的赋能效应展开研究。在传统芒编工艺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针对产品创新设计领域存在的缺乏创新灵感来源、设计效率低下、功能多元化转型困难等痛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基于AI数字化时代背景,本研究从创意来源拓展、融合优化设计、个性化功能提升三个维度,分析了AIGC技术辅助广西芒编创新设计的优势特性,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其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具有推动作用。在市场转化层面,文章提出借助AIGC技术实施精准产品定位、优化线上线下沉浸式体验、拓展跨境电商市场等策略。研究结果表明,AIGC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广西芒编家居产品的创新设计发展,助力企业提升市场转化能力,同时也为传统工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范例。
2025年16期 No.1084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永坚;
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重构产业竞争格局的核心动力。本文基于产业经济学与创新理论,系统探讨数字经济驱动下新媒体产业融合的内涵特征与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数据要素重构、技术范式创新与产业边界消融,推动新媒体产业从单一内容生产向生态化价值网络转型。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需聚焦数据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协同创新效率与跨界生态治理效能三个维度,通过构建数据、技术、生态的协同驱动框架,实现新媒体产业在数字经济中的竞争力跃升。文章为新媒体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位势提供理论参考与路径指引。
2025年16期 No.1084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稀闲;
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深入探究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对推动传统产业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当前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传统产业转型需求迫切,但实践中面临数据基础薄弱、技术人才匮乏、管理体系滞后、行业标准缺位等诸多挑战。为此,需通过夯实数据基础设施、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推动管理模式创新、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等路径加以应对。
2025年16期 No.1084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雯雯;
房地产市场长效治理面临多重制度目标的协同挑战,其政策创新亟须突破传统调控模式的路径依赖。本研究深入剖析房地产市场的复合功能属性,发现经济稳定功能通过风险跨期分配与要素重置机制平抑周期波动;民生保障功能借助空间权利重构消解居住排斥效应;金融安全功能依托风险量子化识别框架阻断系统性风险扩散;发展驱动功能通过空间溢价捕获机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创新方面,构建了市场稳定与民生保障的协同治理模型,提出抵押品动态估值算法以优化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土地要素弹性供给模型以增强逆周期调节能力。在方法论层面,构建了制度工具与治理目标的动态适配矩阵,通过风险熵值监测与空间正义评估双重机制精准校准政策效果,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房地产市场基础性制度提供理论创新支撑。
2025年16期 No.1084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成吏;
在消费升级与绿色转型的双重驱动下,酒店行业服务品质提升已从传统标准优化转向经济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整合。本文基于服务经济理论与ESG框架,系统剖析服务品质提升对酒店业的多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服务流程精细化与智能技术应用通过网格化管理、动态用工等模式,实现成本结构优化与能耗降低;文化场景创新与数字化会员体系构建,推动收益模式从客房收入向价值溢价转型,中高端酒店通过定制化服务可提升定价能力15%—20%;服务差异化与ESG实践融合,形成文化辨识度与技术代差的双重竞争壁垒,绿色客房认证企业的客户复购率提升25%以上。深入分析显示,服务品质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环境协同(能耗降低18%—32%)、经济联动(人力成本占比下降12%—18%)与社会共生(社区文化融入度提升30%)的内在关联,但面临成本品质平衡、技术应用表层化、理念落地难等挑战。据此研究提出:构建成本品质双轮驱动体系,通过岗位价值评估与绿色投资全周期模型实现动态适配;打造技术整合的差异化服务链,以PMS系统与客户行为数据联动提升体验增值;创建ESG价值共同体,通过客户共创机制与跨部门治理推动可持续理念落地。研究为酒店业突破同质化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年16期 No.1084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璐殊;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文旅消费与酒店业作为驱动经济内生增长的关键力量,其在应对内外部冲击、维持稳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韧性表现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双循环视角,聚焦文旅消费与酒店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经济韧性特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文旅消费市场动态变化对酒店业经营的传导机制,以及酒店业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服务优化、数字化转型等策略提升自身抵御内外部冲击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文旅消费的升级与多元化趋势为酒店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与发展契机;与此同时,酒店业在上述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显著增强了其经济韧性,进而在双循环格局中发挥了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作用。本研究不仅为理解双循环背景下文旅消费与酒店业的协同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相关政策制定与企业战略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5年16期 No.1084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柳;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产品质量预测关乎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本文聚焦于带钢生产行业,引入贝叶斯优化Stacking集成算法模型(BO-Stacking)开展产品质量预测与成本优化研究。通过对UCI带钢表面缺陷数据集的分析,阐述了BO-Stacking算法原理、模型构建过程,并对实验结果展开探讨。研究表明,该算法在产品质量预测上表现优异,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应,为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路。
2025年16期 No.1084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禹淼;
本文从平台权力与产业政策协同的视角出发,系统探究跨境电商平台生态扩张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及制度适配要求。研究表明,跨境电商平台借助技术赋能、规则重构与资源整合三重机制,重塑区域产业生态;其权力运作体现为规则制定权、数据控制权和生态主导权的协同联动。文章构建了平台、产业、政策动态适配框架,并从治理理念转型、政策体系重构、实施机制优化以及区域协同发展四个维度,提出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的建议,丰富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政策理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6期 No.1084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瑞;
本文基于对西安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明确指出数智技术是突破当前农村电商发展瓶颈、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研究从政策红利、技术红利以及消费升级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数智技术赋能农村电商所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针对农村电商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产业融合等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本文提出了技术赋能、产业融合、人才培育、政策保障、生态共建五条推进策略,旨在通过数智技术与农村电商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农村电商的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16期 No.1084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榕;倪雪琴;王毅;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信息管理智能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逻辑,从供应链优化、精准营销、金融服务等维度探讨其对经济效能提升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提出构建智能化信息管理体系的理论路径,以期为乡村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助力乡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
2025年16期 No.1084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振华;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激活乡村资源要素、推动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载体,其培育与发展已成为学界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深入探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剖析不同实践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村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依然面临融资困境、产业链条短、产权制度不完善等现实挑战。为此,本文提出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等策略,以增强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5年16期 No.1084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雷;
本研究聚焦西部地区,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两个维度构建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9年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数据,通过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研究该地区发展情况,应用σfalse系数与极值法分析绝对差异,通过农村人口数对变异系数赋权的加权变异系数分析相对差异,结合地理信息可视化分析空间发展差异,借助障碍度模型评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运用灰色预测模型研究未来发展状况,通过倒逼效应提出发展对策方案,以期为推动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No.1084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妙银;
本文基于省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试点实践,从工商管理学科视角出发,深入剖析试点创新举措,提出资源整合、主体协同、价值创造的可持续管护资金循环机制,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从“财政依赖型管护”向“可持续价值共创”转变的管护路径,填补了现有研究在管护价值链延伸领域的空白。本研究对破解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题、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5年16期 No.1084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洪瑶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重构乡村文化共同体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路径,既能扭转当前传统乡村共同体衰落的态势,又能为乡村文化内核赋予时代内涵,进而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然而,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场域载体式微、公共内核瓦解以及主体建设力量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共同体的重构与发展。为突破困境,需从方向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层面实现重构乡村文化共同体的逻辑转变。
2025年16期 No.1084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小娜;
在国民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乡村经济是重要的基础构成部分,有效破解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推动下,农村电商迅猛发展,对县域经济结构变迁产生了显著影响。目前,农村电商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带货”,更关键的是带动了县域经济中多元产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对县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将深入探究农村电商对县域经济结构变迁的复杂影响与协同治理机制,以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25年16期 No.1084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万博;
本文基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理论,探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构与乡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培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通过理论综述,结合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实,剖析要素市场化配置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构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通过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乡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机制。研究显示,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够提升农村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发展,进而激发乡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此外,文章从宏观经济与政策层面,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025年16期 No.1084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晓书;
全域旅游聚焦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综合效能提升,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前乡村旅游面临诸多挑战,如供应链韧性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价值挖掘不足等。同时,乡村旅游供应链自身也存在资源整合效能低下、服务功能体系不完善、环境友好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立足乡村旅游供应链的现实状况与现存问题,秉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域旅游框架下展开探讨。以文旅融合为关键路径,借助文化赋能、产业协同共享、资源高效集成等策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1+X”供应链模式。选取岳池农家文化导入型、胜天红岩山资源集成型、陌上桑海产业共享型三类典型项目案例,深入剖析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模式向“文化体验+产业融合”模式转型的过程,阐述如何实现供应链优化,进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本研究期待能为中西部地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2025年16期 No.1084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红英;
随着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备大数据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在剖析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才需求新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需求牵引、评价引领、学习驱动的人才能力动态适配机制,并从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校企联合等维度探索协同培养路径,同时从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旨在为新时期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No.1084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炯;
在全球化深化与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下,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服务区域经济的关键。山西省职业院校国际化面临资源渠道受限、要素供给不足、校企协同待优化等挑战,山西省通过政策驱动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本土化实践及差异化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本文基于“五金”视域,研究提出山西省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精准对接国际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群布局,构建海外实训与合作基地,校企双元开发双语教材并推动数字化资源国际共享,通过国际培训与外籍专家引进提升师资能力,设计模块化与国际合作项目嵌入的课程体系。以期为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助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
2025年16期 No.1084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静贤;
效率工资理论在当代企业治理中的实践突破,体现为其重构了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定价逻辑,通过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进行契约再造,实现了激励兼容性的优化。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框架,深入解析薪酬激励的微观传导机制,认为理论上传统边际生产力模型在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存在不适用性,揭示了组织剩余控制权动态配置对人力资本价值重构的制度价值。薪酬带宽与技能认证的市场化协同机制能够有效缓解威廉姆森契约理论所揭示的契约缺陷问题,战略期权的时间贴现机制有助于弥合短期激励与长期能力建设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行为实验表明,薪酬透明度与程序正义感知的耦合效应显著影响劳动供给弹性,这为构建多维契约激励体系提供了新的模式。
2025年16期 No.1084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歌;
在新金融浪潮的推动下,金融科技正深度重构行业生态格局,这对高职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本文以《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为指引,紧密结合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与高职教育实践特点,深入剖析当前高职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痛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纽带,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导向,精准匹配行业岗位需求;以政策协同为坚实保障,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政策环境的发展策略,以期为高职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2025年16期 No.1084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付燕;
当前,数字经济正加速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数据要素化进程与技术迭代速度的提升,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以人力资本积累与区域创新为研究视角,系统分析数字经济通过技术路径扩散赋能区域创新、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并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指出高校作为知识生产的核心主体,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落实政策保障等路径提升人力资本边际产出。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时代需通过财政激励的制度设计破解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不足问题,进而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年16期 No.1084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泽求;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才资源是最活跃且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其质量与效能直接影响生产力的能级跃升。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亟须构建与之适配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机制,提升人力资本转化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
2025年16期 No.1084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阎烁;
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驱动出现新的消费趋势。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加速技术革新进程。在此背景下,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高校主导的产学合作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消费升级视角,探究高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以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16期 No.1084 20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乐;
在全球数字经济重塑产业格局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融合、数据价值化与组织敏捷化,对传统产业生产、流通、服务环节产生系统性变革,进而驱动人力资源在岗位职能、技能结构与组织形态等方面进行再配置。技术替代效应与创新创造效应共同构成人力资源再配置的内在动力。实现人力资源再配置需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协同,通过需求驱动、技能匹配与制度保障路径推进。同时,传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亟待向数据驱动、扁平化、柔性化方向创新,构建新型管理体系。本文深入探讨了相关机制、路径与挑战,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2025年16期 No.1084 20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